艾滋病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做好长期吸毒人员的服务社工案例计划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来源:|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梁碧雯

单位

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寄语

“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我说接纳过去的我,珍惜现在的我,憧憬未来的我,一定要热爱这个世界,用余生的善行偿还曾经种下的恶因,终止恶果循环。”短短一句话,是服务对象坚定维持戒*操守的初衷,是服务对象坚守诺言参与公益服务的动力,也是丈量服务对象今后行为举止的道德标尺。

社会工作者说“我们遇到的每个人或者每件事都是必然的,他们一定能教会我们一些道理,一切的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愿陪伴你度过人生浮沉,我愿参与、见证你的每次成长,请继续坚信、追求心中的美好,愿你历尽千帆,初心不改,破浪而归!”

一、案例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陈某(化名),男,51岁,社区戒*人员。自述从年开始接触海洛因,截至年吸*时长达30年,期间,服务对象被查获次数共计12次。年5月至6月,服务对象被外区派出所连续查获两次,行*拘留共计4天,因其确诊艾滋病不能执行强制隔离戒*,服务对象重新被判处社区戒*后,依然摆脱不了海洛因的诱惑,释放当天马上联系朋友购买海洛因进行“还心愿”,朋友回应其货源紧缺建议服务对象稍作等待。频繁的查获和未能及时满足需求致使服务对象爆发了强烈的改变渴望,服务对象积极向社会工作者及家人求助,踏上一段真正戒断*瘾的旅程。

(一)岁月不“光辉”

改革开放初期,服务对象中学毕业后就到工厂从事流水线生产工作,20岁的年纪恰好青春少年,对外界充满好奇,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体验。那年夏天,朋友表现神秘,邀请服务对象一起参加“买米”狂欢活动,服务对象带着对“买米”二字的疑惑如期参加了聚会。在聚会上,朋友拿出了一包白色的粉末,现场示范用鼻子吸食。服务对象环顾四周,发现朋友和同事争先抢后吸食白色的粉末,他们表情沉醉,似乎在品尝天下珍馐,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服务对象抢到剩余的粉末,一股气全吸入鼻子,紧接而来的是全身神经快速舒张,精神和肉体飘飘然,经过这样的刺激体验后,服务对象逐渐对海洛因成瘾。

此后,海洛因价格飞涨,服务对象的吸*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能继续吸食*品的欲望,服务对象愈加频繁更换工作,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从餐饮招待、保安到送货员等前后更换了6种不同的岗位,最后连微薄的月薪也支付不起吸*费用,服务对象将注意力转移至家庭,在家里翻箱倒柜,偷走了母亲仅存的应急资金,气得母亲捶胸顿足。

直至年,因共用针筒,服务对象确诊艾滋病,日后服务对象更是以艾滋病作为“免死金牌”复吸行为越加猖狂。服务对象评价过往“年轻的时候总以为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觉得自己是古惑仔,得到所谓‘知己’的认同,现在想想,以前的自己太傻了!白白浪费了大好青春,如果可以重来,我也想拥有一段光辉岁月。”

(二)溺爱的尽头是深渊

服务对象在家排行老小,因身体疾病问题一直未婚,哥哥早已成家立业,目前服务对象与母亲、哥哥和嫂子一起居住。小时候,服务对象在班级里是最顽皮捣蛋的孩子,偶尔的闯祸都是由母亲出面解决,服务对象失去正视错误的机会,仗着母亲的宠爱和无数次原谅,服务对象沉溺于*海无法自拔。在12次被查获期间里,服务对象被判处强制隔离戒*多次,母亲每次探访的背影也逐渐从直挺的腰板变得佝偻,而母亲每句嘘寒问暖都像一把刀子,深深刺痛了服务对象的自尊心。

释放后,服务对象继续依赖海洛因度日子,曾三次被母亲撞见在房间里吸食*品,母亲无助地哭泣,耐心劝导服务对象“儿子,你还是听我劝吧,继续吃下去你的身体承受不了,你当作是可怜一下妈妈吧,我不想到去世的那天你还在强戒所,没人帮我送终。

”正所谓“人心肉做”服务对象对母亲是充满愧疚和矛盾的,想要弥补些什么,却无从下手。哥哥和嫂子偶尔会跟服务对象“谈心”,哥哥和母亲站立的角度一致,无论服务对象过往犯过多少过错,他们都会选择原谅,而嫂子对服务对象的复吸问题则一直颇有怨言。家人的无条件接纳犹如双刃剑,给予服务对象鼓励和希望的同时,进一步放纵了服务对象的私欲。

(三)假如我是成功的戒*榜样

服务对象在面谈中分享道自己有一位朋友,戒断*瘾多年,现在成为了街道的热心义工,日常主动协助街道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在其街道的带领下,朋友深入校园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戒*故事,警醒学生珍爱生命,远离*品。服务对象讲述朋友的成功经验时,语气激昂,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服务对象喃喃自语道“我以这位朋友为荣,如果有机会,我也很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戒断*瘾、断除心瘾绝非易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愿意以志愿服务、分享戒*感悟的方式回馈社会,假如我是一个成功的戒*榜样,我会用尽下半生的时间来帮助难以戒断*瘾的戒*人员,协助社工以面谈、探访的方式帮助他们脱*,再者以入校园、入场所的宣传形式分享戒*故事,加强社会人员的防*意识,使他们免受*品的侵害。”

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服务对象的生活充满压力和焦虑,每月尿检前一周的时间里,服务对象自行停止吸食*品,待身体完成代谢后,再配合相关检测工作,加上服务对象半年一检的毛发筛查结果为阳性,派出所将增大对服务对象的排查力度,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服务对象的理想与现实形成强大的落差感。

二、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及其日常接触较多的朋友、社区居委处收集整合资料信息,综合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观察和分析,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了诊断,评估了需求。

(一)溺爱型教养模式增强受挫体验,造成无法戒断的假象

服务对象年少时,每次在学校犯下小错,母亲都会替其出面解决并将错误归咎到外界因素影响,服务对象未能从小错中汲取有效教训,反而助长了服务对象迈向大错发展。从每次强戒探访及家庭成员的谈心中,家人无时不向服务对象传递的观念是“我们是一家人,无论你犯下多大的错误,血浓于水,我们都不会离你而去,希望你能改过自新。”服务对象在原生家庭里得到的是有恃无恐的爱,在溺爱的加持下,服务对象认为“无论我是否成功戒*,家人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在服务对象尝试的多次自主戒*计划里,均没能熬过戒断症状的出现。屡战屡败,频繁的失败经验使得服务对象没有信心再尝试戒*,且认为戒断*瘾是人生中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二)社交圈子分化极端,自控能力薄弱触发复吸行为

服务对象的交友圈子里一半是正在吸食、贩卖*品的道友,另一半是成功戒断*瘾多年的朋友,两类朋友如正、反两面,一面代表着满足吸食*品的欲望和冲动,另一面则代表戒断*瘾的道德约束,服务对象周游于正与反之间,吸食*品能使服务对象获得短暂的快乐,可是快乐过后将被道德谴责取而代之。服务对象多年吸食*品的经验倾向于享乐主义,加之自控能力微薄,日常联系较多的道友对服务对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不断向服务对象伸出橄榄枝,告诉服务对象哪里能购买便宜的海洛因,相约时间一起参加“买米”聚会活动,甚至介绍服务对象从事违法犯罪的“工作”以获取高额收益。面对道友的热心邀请,服务对象盛情难却,再次触发复吸行为。

(三)生活方式单一,缺少精神寄托导致戒*动机减弱

服务对象确诊艾滋病后处于无业状态,一直依靠低保和住房补贴维持生活。经了解,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只有观看新闻报道和遛狗,一天里90%的时间待在家里休息和观看新闻,剩余10%的时间用于公园遛狗。服务对象的生活如两点一线,固定的生活安排给予了服务对象更多对*品想入非非的机会。劳动是一个人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服务对象失业多年,生活里唯一的盼头就是每月发放救助金的时刻,服务对象不能从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无法进行自我实现,而生活中也并未出现能够使服务对象产生心理依托的事物,导致服务对象无心戒*。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及计划

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社会工作者制定了介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1.短期目标

1)试行戒*行为奖惩机制,成功维持一个月的戒*操守

2)学会换位思考,合理看待家人的宽恕

2.长期目标

1)坚持执行戒*行为奖惩机制,成功维持一年的戒*操守

2)改变现有生活模式,培养至少两个以上新的兴趣爱好,实现精神寄托

3)培育成为同伴教育员,完善自我认知,以榜样力量的作用正向影响社会,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服务策略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是指向对象增加愉快的刺激,使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负强化是指向对象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而惩罚则是为了停止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在个案跟进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为激发和维持服务对象的戒*动机,利用戒*行为奖惩机制,对服务对象表现正向行为如保持尿液、毛发检测结果为阴性,以获得慰问礼品与同伴教育员培育机会的奖励增强正向行为的发生频率,当服务对象的检测结果出现阳性情况,合理运用惩罚手段如撤销奖励等停止此类行为的发生频率,通过持续实施戒*行为奖惩机制,重塑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经持续跟进引导,服务对象有意愿向更高层次的同伴教育员发展,并以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回馈社会,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以微薄之力回馈社会便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积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