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首例HIV眼医院进行 [复制链接]

1#

“今天觉得怎么样呀?”眼科副主任医师毛菲菲一早来查房,这位患者昨天刚接受完HIV眼眶肿物手术,医院开展的首例HIV眼眶肿物手术。打开纱布,用手电照照做了手术的左眼,毛大夫开始进行检查,“能看到亮吗,来回转转”,“能看见”。局部消*、换好药、盖上纱布、加压包扎完,毛大夫说“放心吧,眼球已经复位,手术很成功”。听了这话,小伙子兴奋地说“这下我可踏实了!”

“哎,小心、小心。”3月8日上午10:00医院手术室,3位眼科医生正在进行一台眼眶肿物摘除术,他们之间相互提醒、手术动作明显减慢,让旁观者感觉这台手术非同一般。其实这样的手术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马建民来说不够高大上,“医院这样的手术成千上万,而给一个艾滋病感染的患者进行这类手术我是第一次,也没听说我的同事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手术对术者的防护要求很高,承担的风险也很大。可这值得,因为患者还很年轻。”台上与马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毛菲菲、主治医鲁丹两位女医生。

手术就要开始了,马建民医生对几个同台的医护人员说:“女神们,今天你们过节,祝你们节日快乐!越活越年轻、越漂亮、越精彩!”一句风趣的祝福,让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可大家的防护措施一点儿不含糊,手术服外防渗漏围裙、面罩、双层手套……。

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位29岁的小伙子,半年前因左眼出现复视(看东西重影)、眼睛越来越突出,在当地和北京医院就医,确诊左眼眶肿瘤,终因术前检查发现HIV感染而未能如愿实施手术治疗。一天比一天突出的眼球、逐日下降的视力,让小伙子心急如焚,抱着最后的希望,医院。为了解决他的问题,医院眼医院眼肿瘤专业的马建民主任医师会诊,使这台手术得以实施。

整个手术从麻醉到手术结束,一个半小时,过程很顺利,11:30小伙子被推回病房休息。

据医院眼科主任孙挥宇介绍,自年医院建科之初,我医院的大力支持,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患者的眼病进行诊断、治疗、手术,现在每年为上千名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患者解决眼部疾患。由于眼部手术具有严格的手术分类,眼眶手术特别是HIV眼眶手术,医院此前并没有开展,我们希望能够借医院眼科医疗资源,为医院眼科发展继续助力加油,让更多的眼病患者、特别是传染病合并眼疾的患者得到救治。

专家介绍

马建民,博士后,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就职于首都医科医院眼科中心。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肿瘤协作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眼科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马建民医师在从医26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了大量的眼科疾患病人,尤其擅长各种疑难眼肿瘤眼眶病的诊疗工作。他完成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国内首套眼肿瘤眼眶病手术系列音像教材,这为国内眼科医师更好的开展和完成此类手术提供了借鉴资料。

马建民撰写和发表文章余篇,参编参译著作30余本,其中主编(译)7本,副主编(译)7本,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7本。承担或以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级课题5项、省市级课题8项;获得各种奖励20余项。指导和协助指导研究生40余名。目前兼任《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华临床杂志(电子版)》、《国际眼科时讯》、《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等多本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专家。兼任北京市科委医药领域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一审评审专家等。

马建民年入选北京科技新星计划,获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颁发的“中华眼科学会奖”,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年入选北京地区优秀中青年医师,年获得第四届中国眼科医师奖,年获得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颁发的杰出工作奖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