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构建一个城市防控传染病的综合力量十分关键,这离不开政府统筹规划的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日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感染科主任、南大病毒与感染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文宏在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中发表主旨报告。他认为,新药研发和构建末端防护网,加强“动态清零”是提升疫情防控能力的几大“法宝”。
不要“迷信”特效药
人类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传染病,如年西班牙大流感曾造成万人死亡。直至今日,人们仍在与许多大规模传染病进行斗争,如年的SARS冠状病毒、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年的H7N9病毒型禽流感等,但从来没有一场超大型流行病是因为一种药物的诞生而被消减。
张文宏强调,期望以药物手段来解决疫情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有些病毒很难战胜。“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针对艾滋病的特效药,艾滋病人的期望寿命和正常人也没有区别,但艾滋病病毒并没有被消灭。”张文宏认为,药物在抗击传染病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不会对新冠疫情的预防工作产生颠覆性的改变,但药物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使我们降低对疾病带来的恐惧。
张文宏提出,要打好新冠防疫仗,必须要有一个理论设计来制定和调整新冠疫情的预防及反应策略,而正确认识和评估药物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新冠口服特效药的成功研发,将成为全球控制疫情的关键时点,更将可能成为药企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张文宏表示,目前不必给予新冠创新药物的研发太大的压力。“南京刚刚打赢的新冠保卫战,其实也没有依靠新冠创新药物。”张文宏指出,必须对新冠创新药物的研发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解决一切问题。
构建城市防控传染病的综合力量是关键
中国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起到了优秀的示范作用,而江苏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更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南京一个月内达到了全市低风险。南京展现出的迅速应对流行性传染病的能力,可以说超出我们的预料。”张文宏点赞了南京控制疫情的速度和能力。
张文宏指出,构建一个城市防控传染病的综合力量十分关键,这离不开政府统筹规划的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支撑。他解释,在人类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之前,传染病在流行后会与人类达成免疫上的平衡,这称之为免疫屏障或群体免疫,但是群体免疫的建立必须要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加上还要考虑今后流行性传染病多发的可能性,因此群体免疫必不可行。
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始终要面临外来新冠病毒输入的风险。张文宏表示,南京为今后疫情的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全基因组测序、批量快速筛查、方舱技术、疫苗技术等都对精准识别病原、控制疫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张文宏认为,南京在抗击疫情中体现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能力和舆情处理等都有着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如何将精准防控可以缩小到更小的范围,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到一个常态化水平管理,如何恢复正常生产,南京都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小分子药物的研发还有很大空间
近期,国际上针对新冠病毒以抗体药和抗体鸡尾酒疗法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正如火如荼,但是一些小分子药物,例如瑞德西韦,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张文宏认为,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仍有很大的空间。
生物大分子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抗体、聚糖与核酸等)多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肝炎等重大疾病。而小分子药物通常是信号传导抑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张文宏表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是本次会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热门话题。
“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都参与了我们的临床研究。我们也很清楚,大分子药物是直接作用于病毒,而小分子药物则是通过靶向的机制来发挥作用,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张文宏解释,大分子药物的作用方式比较直接,但容易受病毒变异的影响。而小分子药物则必须通过相应的靶向机制来发挥作用。
张文宏告诉记者,小分子药物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口服。但药物所作用的靶向机制在整个的病毒的复制、结合等过程当中,究竟能否够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在最终的临床结果出来之前都是不确定的。
“就药物本身而言,只要这次新冠病毒的蔓延还不结束,它的研发就不会停止。”张文宏指出,未来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共同使用以会发挥更好的疗效,抵御新冠病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蒋明睿/文王子杰/视频
实习生王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