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下午,奋斗了大半天的你已然身心疲惫,这时,急需一种神秘的“仪式”,来满血复活,那就是——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提起下午茶,很多人误以为它是舶来品。比如说英式下午茶、日式的茶道和果子等。其实,下午茶文化来源于我国古代。
自春秋起,茶食文化就存在了,并在唐宋开始盛行。和英国一样,都是茶饮+点心的形式。我国的传统点心种类繁多,流派纷呈。小探君这就带你看看古人的下午茶有多精致!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顾闳中
0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种植茶叶的国家。据唐陆羽的《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原产于我国南方,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的药用和饮用价值。
陆羽《茶经》,明弘治年间刻本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这说明古代先民已发现了茶叶的药用价值。
神农氏发现茶
《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茶成为饮品,是神农氏首先发现和利用的,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中唐以后,饮茶风行南北,
茶叶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用的功能转化。饮茶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中。
神农时代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茶叶新的食用形式“菜食”开始出现。据《茶经》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这个时期,一般汤水与茶叶一起食用,茶叶的饮用、药用、食用功能尚未完全区分。
用茶煮粥的风尚逐渐形成,并成为百姓日常主食之一。晋代傅咸的《司隶教》记载:“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茶粥就像是在奶茶里加入各种“小料”。一般是将茶叶与米或粟麦一起煮,因为表皮呈稀粥的形状,所以叫茶粥。现在奶茶店里的“玩法”,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唐代白釉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明器
茶果也开始出现。《晋中兴书》中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用茶果款待前去拜访的谢安。而这个时候的茶果,一般是植物的果实制品以及谷物的加工品。
茶文化逐渐走向兴盛。唐朝先流行煮茶,后流行陆式煎茶法。煮茶是指将茶叶碾成粉末,饮用时,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等调料一起撒入锅内,叫做“吃茶”。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将饼茶碾成末,放入盐熬煮,再加以环搅。
法门寺出土的整套唐朝茶具
宋朝流行点茶,分为炙茶、碾罗、候汤、烘盏、击拂等步骤。就是将茶饼碾碎,当水微沸时即用工具冲点碗中的茶。因为烹饪技术的发展,佐茶点心更加多元化。
宋代点茶喫茶法程序简图
宋代点茶场景还原,中国国家博物馆饮食文化展
改为整叶茶冲泡,是现代泡茶的开端。人们能选择的“茶底”也更为丰富,有绿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同时,用来佐茶的食品也更丰盛。除茶果之外,还有各类创新的菜式,比如肴肉和煮干丝。
02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仅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丝绸之路将中国古代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式下午茶习惯,在贵族社交圈蔚然成风,名媛淑视午后享茶点为风尚。
油画中的女士为喝茶中的凯瑟琳王后
下午茶的“主角”已经由茶本身,变成了佐茶的点心,有些甚至脱离“茶”独自存在,成为了在正餐之间补充能量的小食。
点心是从小食演化而来的。所谓小食,就是与正餐相对而言的食品。早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出现了这个词。
“点心”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唐书》中:“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宋周晖《北辕录》又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可见最早的“点心”是指馒头、馄饨等一类的早点。
唐代各色面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
魏晋之前,老百姓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在两餐之间,会用面粉和米粉制成的点心来充饥。刚开始是一些果腹的饼食,后来,逐渐发展为由各种油、糖、面制作的精致糕点,在满足口腹之余,还兼顾了视觉享受。
当时,由于制糖加工技术的限制,点心中的糖分并不重。空口吃也不会觉得腻。再加上中唐以前,一般习惯将茶叶烹煮成羹汤饮用,类似于喝茶粥和菜汤,还没有喝茶时吃点心的习惯。
唐初,人们仍习惯煮饮法,即在茶中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等调料。“茶圣”陆羽认为这些调料会破坏茶的本味,简直就是“沟渠间弃水”。他提倡以煎饮法为主的清饮方式。也正是由此开始,佐茶点心作为清饮所需的茶食才得到了发展。
在茶中加入调料的煮饮法
茶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大金国志.婚姻》:“婿纳币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当时,金人宴会上饮茶必上糕点,吃糕点必配茶。
这之后,中国的下午茶文化一发不可收。唐宋时,文人有了午后喝茶的习惯。沏上一壶好茶,或独自或邀请三五好友,有滋有味地喝上两盏,再配上一些糕点,吟诗作对,乐而忘忧。这便是最早的下午茶雏形。
食罢一觉睡,
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
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
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
长短任生涯。
——白居易
日本的茶道文化,就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的,其中包括了茶道文化和唐果子。当时日本百姓还给果子取了许多风雅的名字,像是“朝露”“锦玉羹”等。
唐宋时期,由于制茶法和烹茶法日渐成熟,催生了茶点的出现,各种点心层出不穷。茶馆里因季因时,供应种类繁多的茶点和茶果。到了清代,茶点的发展达到鼎盛,点心种类蔚为大观。
不同地域之间,点心的种类差异较为明显,衍生出了不同的点心流派,比如京派、广派、杨派、津派、闽派等。
点心已经作为商品生产,糕点铺也大量出现。如果你穿越回唐朝,可以轻易地在街市上买到。正因为点心的商品化,用于批量制作点心的模具随之出现,这使得糕点的形制更为多样。
唐代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点心
唐朝茶点的种类可分为茶食和茶果,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有花馔、果馔和食禄糕、胡饼等。
是由四时花卉做成的菜肴或点心。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有食用鲜花的习惯,《楚辞·九章》写道:“我栽种川芳,又培养菊花,想捣成香料,以裹干粮。”
以花入食自古有之
唐朝时,鲜花入馔之风日盛。《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曾命宫女采百花和米,捣碎制成“百花糕”,并用这种香糯可口的糕点赏赐群臣。在民间,花馔的形式就更丰富了!名字也非常风雅,比如“雪霞羹”“广寒糕”等。
唐朝老百姓还喜欢用水果做点心,比如蟠桃饭、沆瀣浆(这是啥?!简单说就是萝卜甘蔗水)、樱桃煎、酪樱桃、蜜渍梅花等。其中酪樱桃是将新鲜的樱桃洗净放在晶莹剔透的容器中,蘸着“酥酪”吃。
提到唐朝,就不得不提茶果,而透花糍就是茶果的代表之一,唐人将糯米粉或米粉染色,再裹上各种食材做成的内馅,制作成花糕,蒸煮之后呈半透明状,在满足唇齿享受的同时,也提供了视觉的美感。
吃胡饼的胡人俑,出土于隋代斛律彻墓
唐代最流行的佐茶胡食是胡饼。胡饼指胡麻饼,类似于现在的芝麻油酥烧饼。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描写:“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
风雅的宋人,创造出了更多好听又好吃的点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点心可分为糕、饼、包、团、酥等几种。从蜜饯果脯到各类油炸面食,再到酥皮点心、馒头蒸点,一应俱全,比如鹿鸣饼、豆儿果、碧涧豆儿糕、水晶皂儿、紫苏膏、雪花酥……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也是在宋朝,出现了“果子”一词。果子是干果、凉果、蜜饯、饼食、米制品等小吃的总称。它的种类丰富,仅《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近五十种:“皂儿膏、宜利少、瓜蒌煎、鲍螺、裹蜜、糖丝钱……诸色糖蜜煎。”
仿宋酥油响螺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不少新式的点心做法,比如荷包饭、阁老饼、鲍螺等。此外,苏派点心和广派点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苏派点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油重糖,品种有定胜糕、粉糕、雪糕、花糕、蜂糕、百果蜜糕、脂油糕、云片糕、年糕、乌米糕等等。
苏派点心
逢考必吃的定胜糕作为苏派点心的代表,是江南地区流行的传统名点了。制作方法是将粳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后,加入红曲粉和白糖,再放入定胜糕模具内造型,然后上笼蒸熟而成。
定胜糕
在点心制作方法上融合了满汉民族的技法,是京派点心和广派点心发展的巅峰。
京派吸取了汉、满、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形成了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京味糕点”。最受欢迎的有京八件、缸炉槽糕、套环蓼花、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杏仁干粮、焦排叉、江米条等。
京派点心
广东的茶点最是让人垂涎欲滴,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清代开始盛行。用料精博,品种繁多,最受欢迎的有萝卜糕、马蹄糕、白糖糕、蛋酥、蒸排骨、凤爪、虾饺等等。
萝卜糕
随着清朝国力的日益衰弱,茶文化也随之衰落,那些精致的茶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英国人喝茶的习惯呢,是大航海时代以后随着中国茶运到了欧洲才开始有的,英式下午茶也是到了十八九世纪才兴盛起来。
传统英式下午茶的三层点心盘
03
近年来,下午茶大有“卷土重来”之势。随着中国风的兴起,各类中式糕点铺、网红铺子也纷纷出现,下次提到“下午茶”,可别再认为是舶来品啦!小探君翘首以待,中式茶馆里速速多上几个孙三娘!
《梦华录》中做果子的孙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