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首例艾滋病访谈笔记爱的逢生,带你
TUhjnbcbe - 2025/6/5 21:17:00

初见《爱的逢生》内心感慨万千,这本书的内容有些厚重。

艾滋病在我的第一印象中是一种不可能治愈的病症。我是一名理科生,对这种无法治愈的由来很是清楚。这可恶的HIV病毒本身伤害并不大,他的可怕之处就在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力。我很钦佩能写出这本书的人,如若他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艾滋病防治以及公益事业,他是万万不能写出这本艾滋病访谈的书籍的。有关切身访谈艾滋病人,这本书在我国可以说是独一份的。

为什么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防治的书籍很多,但是关于艾滋病人的访谈笔记特别的少?

因为不是谁敢于向艾滋病人发问,记录,润色并出版这样一本书。毕竟一般人甚至专家也很难做到真正的与艾滋病人同行。这需要得到口述者的信赖。我们普通人尚不轻易相信他人,何况曾经有着不堪记忆的艾滋患们者呢?这种艰巨而又贴近人心的工作非志愿者,公益者莫属了。

起初,看《爱的逢生》的封面介绍时我以为只有作者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艾滋病人,直到我翻开前言才吃惊地发现该书不但有从艾滋病人的角度的记录,而且是用艾滋病人本人的口述来记录。第一人称的代入感得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再加上我常用语音朗读,听书的时候仿佛我就是那个在现场听他诉说的那个人。

身临其境,了解他从不明不白发高烧,医院郁闷,到艾滋病人初次确诊时那种彷徨与无助,再到那种CD4指标从一开始的十几二十几上涨到一百多的那种迫不及待与他人分享的喜悦。艾滋病人的心酸苦楚,愉悦喜乐,我都收入囊中。

同时作者卜佳青还在文中后几章节画龙点睛的撰写了关于艾滋病志愿者、公益人的故事。

艾滋病人从一开始确诊后就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处于那种半放弃的状态,甚至只希望自己能够活到能够为父母养老送终的那一天,不能“白发人送黑发人”,到现在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有那种以前生活的感觉,艾滋病人的好转,离不开艾滋病志愿者、公益人的热心帮助。

看完《爱的逢生》我才知道,原来艾滋病人也并不可怕,只要按时服药,控制病毒蔓延,他仍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在一起工作。其实有很大部分艾滋病的感染者更倾向于做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志愿者工作,他们能真正融入艾滋病人的“圈内”,做到真正有心、贴心、细心、恒心。

我确信艾滋病并不可怕

其实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对艾滋病并不是很了解,却对艾滋病的危害有些言过其实,或者说是夸大其词了。这造成人们过分的歧视和恐慌。这也就是这本书出版的一个重要使命,向大众人群讲述与艾滋病息息相关的故事。不仅去向读者澄清了艾滋病,以及同性恋的相关知识,更给艾滋病人一个被平等对待的机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例艾滋病访谈笔记爱的逢生,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