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了,盛夏也越来越近,去年夏天,在上海照顾女儿,朋友的女儿一起吃饭。天太热,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吃得不亦乐乎。
黄芪花生米粥低头捡东西时,突然看到,孩子的汗水,一直流到脚面上了,再抬头看她满头是汗,全身是水,太夸张了啊,咋回事啊?孩子说:我妈说我虚。
通常,中气不足的人,身体比较虚弱,一动就出汗,肺活量比较小,甚至内脏下垂。平时真不少见,按照中医的说法,最适宜用黄芪进补。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和人参相似,黄芪补中气,相对温和,是食补中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
黄芪还有利尿消肿和脱毒生肌的作用,对于虚胖的人,还有减肥的作用。黄芪入粥补气,最简便易行。用一句广告话:入伏就喝黄芪粥。
黄芪核桃桑葚粥苏东坡大病初愈后喝黄芪粥,留下一首《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
孤灯照影夜漫漫,
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欹簪羞彩胜,
黄耆煮粥荐春盘。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
香火多相对,
荤腥久不尝。
黄耆数匙粥,
赤箭一瓯汤。
古代儒医不分,那些大儒家,很多是身兼书法家和中医,他们更是深谙此道吧。
黄芪水黄芪粥,制作起来,主要是对黄芪水的处理,中医推荐用黄芪水煮粥,最好用“三煎三煮”熬成汁,用这个汁加大米煮粥。当然,也可以直接放在一起煮,食补和中药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份随意,更讲究久久为功。
“三煎三煮”制黄芪水的方法:
30克黄片,克水,浸泡30分钟,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来,备用。
再加水,烧开后,煮30分钟,再次滗出。
重复第二步。
将三次药汁混合,放入克大米,煮成稀粥就行。
黄芪粥,加姜丝、葱花看起来有点儿麻烦,其实,主要是把中药的药汁煮出来,当下,如果是小女生,各种辅助工具用起来,养生壶,电热壶、电饭煲、煲汤的锅都可以,吃到最重要。
在黄芪粥的基础版上,可以变化,用小米,甚至荞麦;可以加上各种小坚果、小干果调味儿,红枣、枸杞,蓝莓,红树莓干等;调味品可以放点小葱花,加点盐等等。坚持吃,就得变花样儿。
伏天太热,人常常懒洋洋的,身体发重,头脑昏沉,出汗多,手脚发热,还有人双腿浮肿,便秘等,多喝黄芪粥,用食疗来化解。
爱惜身体,吃好饭,体态轻松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