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0/10/30 5:20:00
过去几年,巨头零的战争从不缺少局部战役。医疗赛道战火点燃之初,急需场景输出能力的AT两家便频繁出手,或入股、或收购、或合作,很快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而每一次交锋,追根溯源都逃不过AT两家在背后的业务布局的拓展与思路的调整。如今,风起科普。作为当世乃至整个人类史中最重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年底回到中国定居后,对于国内科学事业发展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心血;在去年9月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活动上发表的讲话中,他重点提及了两个方向的不足。其一,是科学史的工作,其二,便是科普。他遗憾地表示:“我没有看到过一本,用中文写的,中学生、大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能看懂的,通俗地介绍原子弹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过程的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没有这样的书。”权威科普的缺失、劣质科普的泛滥,犹如亚马逊丛林的蝴蝶扇动了翅膀,不只是有志于前沿科学研究的青年或许走入弯路,全社会也会因此付出更多无形的成本与代价。我们曾经报道的医学科普便是其中重灾区。为了充实内容,打着“专业”旗号的平台会通过外包团队招揽不具备医学相关资质的“医学编辑”,以“洗稿”、“改写”的方式不加审核地四处“搬运”医疗科普问答,并以流量进行商业变现。这类粗制滥造的“伪科普”,不仅导致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加剧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耽误治疗;更可能因为患者错误的自我诊断使其失去生命。但积重难返的“伪科普”并没有“单点突破”之道。前美国医学史学会主席,科学传播史专家约翰·伯纳姆在其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曾将科普之难总结为三条原因:其一是传播方式,媒体视效果高于一切,导致科学发现被夸大或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被冷落;其二是内容生产,随着学科发展与分工细化,科学家逐渐退出科普一线;其三是接收端,基础常识的普及以及碎片化的知识,使得“伪科普”有了生存空间。换言之,只有尽可能剥离媒体的经营属性,为医学专家搭建起一座为普通人传播前沿成果的桥梁,才有可能真正推动的医学科普的发展。11月4日举办的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便是一个极好的案例。ME大会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NEJM医学前沿》(全球顶级全科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集团旗下期刊)共同打造。希望通过聚集全球顶尖医学科学家,向大众传递肿瘤、艾滋病等前沿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升大众对于生命健康的认知。正如马化腾寄语,希望通过ME大会:“引导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