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百科名医提供的解释:恐艾症,全称为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从事建筑工程的何力,因为工作事务,免不了应酬。“关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起寻欢作乐就是关系的认可,我陪你一起去玩,找性工作者,我找了,你没找,肯定觉得你不信任我。”
去年底,他和生意伙伴去KTV寻求夜生活,在醉酒的情况下,他第一次和KTV里面的性工作者发生了关系。一次醉酒后的寻欢,却让何力在清醒以后变得焦虑。“我会不会得艾滋病”的疑问涌向心头,何力如今已难以说清这种恐惧的诱因,就是想当然地“钻到了牛角尖里面”,认定这个性工作者有病,会传染艾滋。
于是,他“疯狂”地去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注册隐藏了身份的账号,从网络贴吧,论坛,到恐艾群体的qq群,把自己的行为与症状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寻求“专业”人员给予解答。
当时,有从事艾滋病知识普及的专业志愿者告诉他,女性传染男性的概率小,而且根据他的描述,缺乏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仅持续了很短时间,可以不考虑感染艾滋的可能性。不过,网络信息五花八门,并没有消除何力的担忧。
在志愿者的建议下,何力选择用检测结果说服自己。在6周窗口期过后,何力既恐医院检测,不过,医院提供的一纸标注为阴性的化验单仍然没有消除他的恐惧。
7周、8周一直到12周,何力每周去检测一次,而且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他医院,“医院基本上都去检测了一次,包括妇幼的孕前检测都去了”。
医院的检测结果没能说服何力。12周检测完了,何力觉得还有症状,他又跑到当地的疾控中心去检测,同样还是阴性的结果,何力的情绪才稍微缓和一些。恐惧反反复复,持续了半年时间。何力终于开始“相信”没有感染艾滋病。
在“恐艾”这个群体中,如果战胜了心魔有个名词叫“脱恐”,即相信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从恐惧中走了出来。何力似乎脱恐了。
恐艾症患者恐惧艾滋病的原因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及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
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规模
根据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专家陈晓宇估算,全国至少有五六十万恐艾患者,不过,有志愿者测算的数字远远高于陈晓宇,达到了千万人数。
在百度贴吧,专门开设了一个“恐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