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银忠(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医师)认为,要预防艾滋病,要先了解艾滋病。
1、要防艾,但不要恐艾
总有人担心,和艾滋病患者牵手、一起吃饭,就会染上HIV,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
恐艾的情绪会导致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疏远,反而不利于艾滋病的筛查和规范诊治。
虽然现在艾滋病没有特异性的根治手段,但抗艾滋病药物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HIV的复制,将HIV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重建机体的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寿命,艾滋病患者也就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2、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艾滋病是传染病,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去预防。
对于已经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积极筛查,并且规范接受治疗。
传播途径:
避免HIV感染的高危性行为,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孕妇患有艾滋病,需及早筛查,并使用阻断药物,也可以降低传染给新生儿的风险;
医务人员侵入性操作时,注意做好职业防护。
最后,沈银忠指出,“防控艾滋病,应该由医务人员、公众共同来推进。”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当熟悉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增加艾滋病筛查的力度;而公众应当增强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主动检测是否患有艾滋病,尤其是有高危行为的人。
艾滋病并不可怕,不要恐惧,但要科学防治,每个人均要为艾滋病的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共同营造美好的社会。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一种支持
来源:健康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公益宣传,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