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州的一名16岁男孩小林(化名),因感染艾滋病而死亡,一时间引起热议。
医院(医院)感染科一科的副主任陈雅红介绍,16岁因艾滋而死的案例在该院也曾见过一例:
是一位来自宁德的小患者,叫阿明(化名),也是16岁,是爸妈眼中的“乖乖仔”,没想到突然查出性病。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同性恋,而且还有过很多次高危的性生活,由此可见,他查出艾滋病也是情理之中。
主治医生称,这个男孩的致死原因是因为治疗不及时,后期全身伴随多种并发症,身体反复发烧2而且淋巴结肿大,这才离世。
像上述这样的情况,目前在国内是相对常见的现象。用医生的话说就是,目前艾滋病的感染,针头共用和母婴传播这两个途径控制住了,可性传播途径的控制却一直不太好。
今天(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年10月,我国报告的现存艾滋病感染者还有.5万,性传播比例超过95%。年新报告15至24岁青年学生病例近例,性传播占98.6%。”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流行传播模式发生较大变化,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病*感染的高发人群。
“艾滋病防治中,宣传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社会疫苗。”在第六届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长期从事疾控事业的全国*协常委、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希望通过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主动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从而筑起防治艾滋病的坚固防线。
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张银俊分析称,青少年在十二三岁即进入青春期,性成熟的生理冲动与对性本身的无知等,为艾滋病病*传播提供了便利。
“现代家庭基本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生理卫生教育,基本也回避性教育,涉及性的问题基本是点到为止,这就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缺课,即性教育的缺课。”张银俊说。
“艾滋病通过性传播的特殊性,决定了预防必须通过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来阻断。”在张银俊看来,我国局部地区和高危人群艾滋病疫情仍很严峻,艾滋病进校园、艾滋病感染人群低龄化,成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巨大威胁。
保护青少年免受艾滋病侵害,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在未来不到10年内终结艾滋病流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通过在学校开展性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上游拧紧艾滋病传播的水龙头,让青少年远离艾滋病感染源,才能有效阻断艾滋病传播,终结艾滋病。”
“性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92岁高龄的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青爱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顾明远也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果对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扭曲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态度,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堕胎、感染艾滋病等不良后果。”
“学校作为儿童与青少年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性教育开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作为我国在校开展性教育的先行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玫玫表示,合格的性教育教师是性教育到位与否的关键之一。
“在性教育过程当中,不要以遮蔽的方式来对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讲清楚、讲明白。”民进中央妇女儿童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佟新则认为,开展青少年性教育不仅要有专门的性教育教师,也要改变相关的教学方法,并在教育过程中重视青少年主体意识。“青少年非常渴望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教与学。”
“教育系统要用好教育这项疫苗,引导青年学生远离艾滋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刘培俊表示,将通过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把艾滋病防治落实落细,重点提升青年学生的健康素养,确保孩子们对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知识、意识、责任、技能,人人知、人人会。
对于本文开头死于艾滋的那位16岁小伙,医院感染科55岁的资深护士林晓燕痛心地表示,门诊中,年轻小伙不少,看起来很乖巧,可能是因为从小被保护得较好,对外界比较无知、好奇,很容易被诱导。
“比病*更可怕的,是无知!”陈雅红说,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青少年的交友方式更丰富,更容易获得性行为,因此,性教育以及艾滋防治教育应从小抓起。
北京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