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艾滋病
许多人害怕它、恐惧它
但或许从未真正了解它
艾滋病的八个真相!
握手、游泳、一同进餐会被感染艾滋病*吗?艾滋病*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
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
身体里其他一些常见的体液
比如眼泪、口水、汗液等
不含艾滋病*或含量极小
所以,日常生活接触
不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播
举个例子,艾滋病*携带者的口水中HIV病*含量极小,要使唾液中的病*达到致感染量,至少要一次吞下20毫升以上唾液。所以,和艾滋病人一起正常用餐
不会有危险,与艾滋病人一起正常地共事、运动也不会感染艾滋病*。
蚊虫叮咬会造成艾滋病*传播吗?答案是:不会!
真正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带有艾滋病*遗传基因的白细胞,但蚊虫叮咬时很难吸到感染的白细胞,因此从生物学上就决定了蚊虫叮咬不能传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因蚊子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相关研究也没有发现过证据。
感染艾滋病*后,多久能检查出来?该去哪里检查?一个人感染艾滋病*以后不是马上就能查出来。
一般来说,窗口期四代四周三代六周
长期吸*重大疾病手术三个月
现如今,医院基本都能做艾滋病的初步检测,疾控中心也有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检测结果只限医院人员知晓,不必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
?感染了艾滋病*到底还能活多久?当一个人被诊断感染了艾滋病*以后,可能会感觉天塌下来了:
我是不是被判死刑了?还能活多久?
目前,艾滋病虽然不能根治
但科学家已研发了多种抗病药物
这些药物疗效不断提高
治疗艾滋病也更加方便
一个人感染艾滋病*后能活多久,这首先取决于诊断为艾滋病时已经感染多少年。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治疗那就无法活到期望寿命,其次,需要坚持吃药坚持用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有保持耐心,坚持下去
才能取得和疾病斗争的主动权。
担心感染艾滋*如何在*金72小时内自救?如果进行了危险行为,最好是在24小时以内采取措施
超过3天就没有作用了。这和病*进入身体的感染过程有关,病*虽然进入人体只要它不感染细胞、不把它的遗传基因嵌入到人体白细胞的遗传基因里感染就不成功,就不会致病。
这就是说
从病*进入身体到感染成功
还有一段时间
暴露后预防,就是要抢在
病*把它的遗传基因嵌入白细胞之前
这样就能起到预防效果
如果超过3天,病*的感染已经完成
再用药已经没有效果了
艾滋病*携带者一般有哪些症状?在许多人印象里,艾滋病*携带者
总是一副令人害怕的狼狈相
全身瘦弱,体表溃烂
痛苦而迅速地走向死亡
但实际上,艾滋病*携带者
很长一个阶段没有症状
艾滋病患者感染病*后,一般会经历急性期、潜伏期和发病期,急性期会出现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而在潜伏期,艾滋病*携带者和正常人无异。
只是体液内会携带病*,潜伏时间一般在7-10年左右,到了发病期,艾滋病携带者才真正发展成艾滋病患者。
现代医疗手段中的鸡尾酒疗法
能够最大限度地
抑制艾滋病病*的复制
延缓病程进展
当然,前提是尽早、规范治疗
是不是有些人特别容易被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种族
所有人普遍易感
不存在易感人群的说法,但每个人的感染风险是不一样的。风险的高低取决于生活方式根据接触到艾滋病*的机会来说,性行为比较乱的人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险人群
为什么艾滋病*肆虐这么多年至今没有研制出有效疫苗?艾滋病病*很狡猾
它每完成一个复制周期
会有3%到5%的氨基酸结构发生变化
相当于制造出了新病*
当这些变异的病*再感染细胞时
身体才会产生新的抗体
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
总是滞后于病*的变异
这就导致研制艾滋病疫苗特别困难
目前,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正积极试验
争取早日研发出能投放市场的疫苗
未知会让人们对艾滋病充满恐惧
由此又可能对患者产生偏见
希望大家能更多了解知识
多一点理性,多一份关爱
确定是真艾”还是“恐艾”1、“真艾”指的是真的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HIV病*,即经艾滋病病*抗体确证实验,确诊为HIV阳性的患者,这部分人群需要尽早开展抗病*治疗。
2、部分人,在某种“高危行为”或疑似HIV暴露之后受到惊吓,对于感染艾滋病产生强烈恐惧,称之为“恐艾”。
经过科学检测,证实并未感染艾滋病*,又通过疏导,恐惧感逐步消失,这种“恐艾”就仅仅是一种应激反应。
3、经反复检测证实为HIV阴性,经医生疏导仍然不能摆脱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病*的怀疑和恐惧,进而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多种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称这种“恐艾”为“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4、“恐艾症”常见的表现包括精神压抑、沉默寡言、恐惧焦虑,虽经疏导仍不能缓解,进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晕等多种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强迫症状、恐病症状甚至抑郁症状。
“恐艾症”患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固执己见。医院多次检测证实未感染艾滋病病*,未患艾滋病,仍不断求医,把自己的感觉与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对号入座等。
5、“恐艾症”的原因是“恐艾”一方面源自早期对艾滋病的“污名化”和“恐怖化”,认为艾滋病是无药可治的绝症,因而谈“艾”色变。“恐艾”产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恐艾”者往往有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容易受到太多社会和家庭压力,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又难以启齿,使心理压力更大,无形中强化了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此外,“恐艾症”的发生也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差异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摆脱“恐艾症”困扰的步骤1、从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那里获得准确而全面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切忌频繁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找答案,这样会误入歧途,适得其反。
充分了解艾滋病传播、预防和治疗知识,逐渐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的。随着以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日益普及,“恐艾”人群一定会逐步减少。
2、要相信艾滋病病*检测的科学性,不能单纯依靠症状来自我判断病情。
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或核酸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艾滋病病*感染的可能,完全没有必要再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实际上,艾滋病急性期的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普通疾病没什么两样,而且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艾滋病病*的标准,不要“对号入座”。
3、加强心理治疗,尽早摆脱对艾滋病的恐惧。
严重的“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实际上,越早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就越容易早日摆脱“恐艾症”的痛苦。此外,家人也应当给“恐艾症”患者以更多的关心。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恐艾症”患者摆脱“恐艾”困扰是十分关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